近日,城市之光无人驾驶在深圳罗湖区,率先打造全国首个高密度老城区全域无人驾驶环卫示范区。30余台搭载L4无人驾驶技术的人工智能清扫车已全面投入运营,覆盖7大街道、10个重点社区,作业总里程150+km,总覆盖面积45+万㎡,为这座老城区带来全新的环卫管理模式。
过去:城市“夹缝”里的环卫痛点:深圳罗湖,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,一座“窄路密网、商住混杂”的老城区,曾让环卫人头疼:
7条街道:平均路幅仅 6–12 米,372 个老旧小区犬牙交错;
25万辆次:电动车每日穿梭,高峰时段人车混行;
1800余处:垃圾收集点星罗棋布,传统“大车+人工”模式常被吐槽“车进不去、人扫不净、灰又扬起”的循环。
2019 年,南湖街道在全市环卫指数中仍因“盲区扣分”位列后 20%,折射出整个罗湖区的共性难题。
现在,城市之光“AI+环卫”全域落地
2025年 6 月,城市之光30+台无人驾驶清扫车全面进驻罗湖,实现 7 大街道、10 个重点社区全域覆盖,作业总里程150+km,总覆盖面积45+万㎡。在路窄人多、电动车穿行的老城区,实现了“全天候、全覆盖、零事故”的AI保洁,短短时间,老城区悄悄换了新颜。
在哪扫?一张图看懂清洁版图
无人车把最难啃的骨头全部揽下:
7 大街道—南湖、黄贝、东门、笋岗、莲塘、清水河、东湖。
10 个典型场景—向西村“握手楼”窄巷、东门步行街百万客流、地王大厦 CBD 楼宇群、梧桐山脚景区道路……
24小时智能响应—无人作业占比达90%,让罗湖永远整洁如新。
一句话:哪里人多、路窄、车乱,哪里就有无人车的彩色身影。
在东门步行街
在东门步行街
在黄贝
在黄贝
在南湖火车站
在南湖火车站
在罗湖口岸
在罗湖口岸
在梧桐山脚下
在梧桐山脚下
在东湖
在东湖
扫得怎样?请看“小考”
成绩单作业里程日均提升 3 倍;
背街小巷机械清扫率由 40% 跃升至 95%;
进驻至今运行“零事故、零投诉、零人工补扫”。


怎么作业?四个关键词一次说清
“潮汐作业”动态调度
根据早晚高峰、夜市收摊等时段动态调整路线,小型车高频循环保洁,避开通勤高峰。
“大小组合”分层作业
电动车每日穿梭,高峰时段人车混行;
“人机协同一张网”
依托城市之光“双智城服智慧云”平台,AI 识别垃圾15秒内派单,人工突击队5分钟到场,形成“无人车+保洁员+智慧云”闭环。
AI监管,实现环卫管理全流程可视化、数字化
通过车载摄像头+AI算法,自动识别偷倒垃圾、垃圾桶满溢等问题,并实时上报系统;每辆车每日作业里程、清扫面积、能耗等数据实时上传,环卫管理从”经验驱动”转向”数据驱动”。


难在哪?罗湖把痛点做成亮点
看得见的改变,罗湖特色场景创新:破解高密度城区痛点的“三把钥匙”。
窄路攻坚能力突出
路窄人多?我们有“灵巧身躯+聪明大脑”:极窄同姓宽度,激光雷达+视觉融合算法,让无人车在“握手楼”间穿梭自如。
人车混行安全典范
电动车洪流?独创”电动车行为预测模型”,可预判外卖电动车突然变道等行为,车路协同实时预判:在笋岗、清水河等电动车日均4万辆次的路段,系统提前50m识别并减速避让,高峰时段运行稳定性提升。
老旧社区/商业区高效协同
老旧街区社区?AI化数据反哺,无人车实时回传高清图像,AI自动生成“卫生热力图”,街道精准投放保洁力量,盲点整治效率大幅提升。

同样的无人车队,放在路宽车稀的区域只是锦上添花;在罗湖,却是雪中送炭——真正破解了“老城区环卫三难”。
30+台无人车、45万平方米、至今零事故——这组数字背后,是罗湖向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递交的“老城区答卷”。这个诞生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的城区,正以”AI+环卫”的创新实践,书写着新时代的”深圳速度”。当梧桐山的晨雾遇见自动驾驶的蓝光,老城区焕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