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落叶季,这条两公里路段要扫四个小时,现在有了无人机,两小时就可以完成了。”张阿姨徐徐道来:“最主要的是不用担心交通安全了“。
清晨五点的街道,张阿姨不再握着扫把弯腰穿梭于车流间。她站在树荫下,指尖在手机上轻划,1台无人环卫车从补给站缓缓开出,刷盘旋转着吞噬落叶和纸屑。当清洁完毕的绿灯亮起,她快步上前,用夹子精准夹起卡在砖缝里的烟头——这是机器人唯一留给她的“作业”。
01被误解的替代者无人车背后的环卫困局
当“无人环卫车逐步取代环卫工”的论调在社交平台发酵时,深圳某环卫运营员工,58岁的王建国正给一台刚返航的无人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。“我们队里三年没招到50岁以下的工人了,”他指着墙上的人员表摇头,“年轻人宁可送外卖,谁愿凌晨扫马路?”
一组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
-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6.16%,较2011年提升近15个百分点。
- 住建部《2022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》显示,超大城市环卫从业人员缺口达17%。
- 环卫工人平均年龄达53.7岁,较五年前增长2.1岁。
- 超86.5%的环卫工日工作时长超8小时,高温下作业风险持续攀升。
“不是机器抢饭碗,是根本没人接这个饭碗。”从事环卫管理二十年的张队长坦言。他翻开排班表:某标段需12人轮班,实际在岗仅9人,最年轻的52岁。
02人机协作真相,无人车的能与不能
在深圳福田区的试验路段,标准环卫配色的无人环卫车正进行夜间作业。从马路牙子到人行道清扫。运营数据显示,一台无人环卫车的清洁效率视路况的复杂程度可达6000-10000平方米,相当于3-5名工人协同作业。
但技术仍有明确边界:
可处理场景
硬化路面、步行街、人行道、园区景区等。
暂不可及区域
绿化带垃圾捡拾、台阶缝隙清理、突发大件废弃物处置。
当前量产车型均为L4级以下自动驾驶,需远程监控员实时查看作业动态。
“机器人扫主干道,我们专注花坛和绿化带。”刚参加完设备培训的赵师傅展示他的新装备——带GPS定位的智能手表,“以前追着垃圾跑,现在盯着手表屏幕看就可以了,上个月中暑人数少了七成。”
03 来自街头的声音,被科技改变的环卫日常
在采访组收集的137份一线工人问卷中,68%认为无人车“显著降低工作强度”,而关于职业焦虑的表述仅占12%。那些被镜头忽略的细节正在发生:
安全升级
“过去每月要处理3起传统环卫车擦碰事故,”坪山区坑梓街道智慧中心工作人员对着智能云平台说道:“现在机器人替我们吸收风险。”
健康守护
成都斑竹林的坐在路牙休息的刘阿姨:“自从有了机器人,我们不用弯腰干活了,风湿病也好了很多。在高温的作业下,有了机器人,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了。”
职业新生
扬州试点项目中,62岁的王师傅转型设备监管员:“现在带着徒弟调试传感器,比扫马路体面多啦!”
04 来自技术的温暖当工具成为“新同事”
在成都斑竹林,每台无人车都有工人取的名字。“小光特别灵,看见障碍物会第一时间闪灯提醒我。”刘大姐说着轻拍车身,像在拍老搭档的肩膀。当被问及想对机器人说什么时,她腼腆一笑:“谢谢啊兄弟,让我能站着干活了。”
这种共生关系正在重构行业生态:
- 上海环卫系统开设“智慧设备操作培训班”,首批56名工人获认证;
- 杭州试点“环卫工程师”岗位,薪资较普通岗位提升35%;
- 深圳更出现00后大学生竞聘无人车队调度岗。
科技发展的本质,不是替代劳动者,而是重塑劳动价值。
当无人环卫车缓缓驶过晨曦中的街道,它们承载的并非冰冷的算法,而是让环卫工人直起腰板的尊严,是让银发劳动者远离危险的守护,是在时代齿轮中为每个平凡人撑开的保护伞。
那些站在机器人身后微笑的橙色身影,正在书写中国城镇化的温暖注脚。
本文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、住建部《城乡建设统计年鉴》、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调研报告。为保护受访者隐私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。